个人简历
王夔,男,1928年5月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无机化学家。1949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现任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主任、天然药物与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会副主任及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1956年以前,主要从事分析用有机试剂研究,发表了关于该项研究的系列论文,成为我国最早研究有机分析试剂的学者之一。 196l—1965年,开创性地进行了金属离子水解沉淀掩蔽的研究。1980年至今,开创了我国生物无机化学研究的新领域。领导完成的“大骨节病发病机理”的研究列入国家“八五”重点攻关研究课题计划,该项目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八五”攻关重大科技成果;进行的胆色素研究获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在顺铂及其类似物与细胞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方面,发现了细胞对铂配合物的应答并非仅限于DNA,解释了顺铂药物的抗癌药理与毒理作用,获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取得专利一项。1999年以来,主要进行了有降糖作用的钒化合物以及稀土化合物与细胞的相互作用研究.通过以上研究建立了针对无机物与细胞相互作用过程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一些研究细胞无机化学的新方法和新概念,在开拓细胞无机化学方面有较大贡献。主编中国第一部《生物无机化学》教材,发表论文约250多篇。曾获国家教委及教育部科技进步奖、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各种奖励,曾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科学家”、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北京大学首届蔡元培奖、北京医科大学“桃李奖”等荣誉称号。
名师心得
1. 做任何工作都是乐趣,教学和科研都是乐趣,可以从其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而乐趣来自钻研而后有所得。理清一个问题的头绪,讲出来,让学生知道其中道理,便是乐趣?对教学的乐趣就成为把每一件事尽可能做好的动力,有兴趣就肯花时间和精力。
2. 为了做好教学和科研需要读书。读书也是乐趣。博览群书,开阔视野,跟上形势,是做好工作的基础。不论什么学科的书,都开卷有益。我喜欢哲学和历史学。我体会在教学和研究中,历史地和哲学地研究一个问题,可以帮我理出系统,动察内蕴,讲出或看出核心问题。帮我把工作做好。历史地和哲学地看问题时,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十分重要,因此我力图向学生讲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3. 读书和研究需要掌握语言工具,我在不同时期学习的不同语言,训练出来的阅读能力,使我能够在教学和研究中能够及时有针对性的获得所需要的材料。
4. 任何特殊情况都是学习的机会。我在几次停课下临床、下乡和参加医疗队等活动中向医生到的医学知识使我能够在教学中更好地联系实际,在科研中能够从医学问题中抽出化学问题。
5. 备课和讲课过程都是在提升自己认识的机会。常常在百思不得其解中突然豁然开朗。不能失去这个机会。
名师寄语
1. 教育的力量在传承精神。把我从前辈和师长那里得到的传给我的学生,并且使他们敢于和能够超过我们,这是我们的任务。
2. 不可把科研和教学看成互相排斥的矛盾。教学与科研一脉相承,只有互相促进,互相融入。科研得之在专;也失之在专。把教学内容消化概括,理出系统和推理顺序,提出思维线索,展现新知的生长点。这样教学便恰好补科研的不足。
3. 要提高学生对本课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4. 教学工作要认真,不仅为了讲好课,带好实验,而是把认真的精神传给学生。
名师名言
孔子的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我以教学科研为乐,也要使学生以学习和研究为乐,以今后工作为乐。
名师先进事迹
王夔,1928年生于天津市。1945年毕业于天津耀华中学,同年考入燕京大学化学系。1949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并继续在该系攻读硕士学位。1952年,因国家急需大学教师,他服从组织安排,中断学习到北京大学医学预科任教。历任北京医科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及教授。并先后担任北京医科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医科大学药学系主任、药学院院长、天然药物及防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及主任。现任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夔教授还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1993-1998)、中国化学会理事长欧亚化学会议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以及全国政协委员等。发表论文约250多篇。曾获国家教委及教育部科技进步奖、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各种奖励,曾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科学家”、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北京大学首届蔡元培奖、北京医科大学“桃李奖”等荣誉称号。
在50年代,王夔教授在国内较早开始系统研究有机试剂。在当时极其艰苦和简陋的条件下,他开展了点滴分析和分析用有机试剂的研究,并提出了几种分析功能团和新的分析试剂。他组织了国内最早系统研究有机试剂的课题组,该课题组的成员以后成为国内有机试剂研究方面的学术带头人。
60年代,王夔教授从事分析化学中的金属离子的掩蔽问题的研究,这是当时国家12年科研规划中的研究课题之一。他建立了新的研究方法,发现了亚化学计量掩蔽现象,获得了多种金属离子的络合掩蔽顺序。这些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注意。国际上著名化学家D.D.Perrin撰写的《化学反应的掩蔽和解蔽》一书中就引用了王夔教授的研究成果。
王夔教授是我国生物无机化学研究的倡导者和先行者之一。他指出我们应该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生物无机化学。自70年代末以来,他倡导和开展了细胞生物无机化学研究,即在细胞层次上研究生物效应的无机化学基础,跟踪细胞应答过程中发生的化学事件,研究它们与病理和毒理过程的关系。在他的组织和具体指导下,北京医科大学无机教研室开展了一系列的生物无机化学研究工作。
在大骨节病病理化学过程的研究中,发现了致病因子黄腐酸通过自由基机理引起软骨细胞胶原蛋白基因表达由II型转为I型,使基质异常、骨矿物形成异常。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异常细胞—异常基质—异常矿化的理论,同时提出软骨细胞的去分化是由氧自由基引发的,而自由基清除剂可抑制去分化的新结论。这一理论不仅把已有的三种大骨节病病因说统一起来,而且为防治大骨节病提供了理论基础。此项工作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及“八五”攻关重大成果奖。
在胆红素溶液化学与自由基化学研究中,发现了胆红素自由基的形成、传递以及与之有关的胆红素聚合的现象。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色素型胆结石形成的化学过程。同时还发现了二羟基和三羟基胆汁酸与胆红素作用时的兽行选择性和二者在抑制胆红素钙沉淀形成的差异。着已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王夔教授指导课题组对大小分子配体竞争金属离子的反应组合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生物大分子配体参与的竞争反应与小分子配体间竞争金属离子的反应不同,提出了表征这类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的方法。这一方面的成果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关于金属离子的病理、毒理和药理过程的研究中,证明对无机物来说细胞作为多靶反应系统表现应答。他提出了无机离子的生物效应遵循一种相似作用规律,及无机离子的正向生物效应可以归因于它们和体内必需离子的化学相似性,而其毒性则源于它们和体内必需离子的化学相似方面的偏离。王夔教授提出,无机物的生物效应与其生物利用度有关。他研究了无机化合物跨细胞膜的运输的机理以及对细胞膜结构的影响。提出无机物的跨膜运输是多途径、多步骤的复杂化学过程,以及细胞膜对无机物的通透具有手性选择性。
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王夔教授课题组系统研究了顺铂类抗癌药物与细胞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找到了几种毒性低,抗癌活性强的铂络合物,已申请专利。该工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90年代后期,王夔教授的研究集中于稀土生物效应的化学基础,解释稀土金属离子生物效应的两面性和非线性浓度依赖关系。研究发现镧系离子可以(1)诱导细胞膜生成“畴”和孔洞结构,增强膜的通透性;(2)诱导膜结构的构象变化和细胞聚集;(3)引起膜磷脂成分的水解并启动一些细胞信号系统;(4)稀土离子多途径方式跨膜被细胞吸收,跨膜方式取决于稀土离子的物种、电荷形态和络合方式;(5)稀土离子可以通过络合或偶极-偶极作用与自由基反应,从而影响ROS自由基的产生和代谢过程,进而影响脂质过氧化和其它自由基参与的细胞过程;(6)稀土离子可以与血红蛋白及其辅基 2,3-DPG 作用,诱导血红蛋白的构象变化和2,3-DPG的水解,从而影响血红蛋白的载氧功能。这些研究解释的许多稀土生物效应的机理,为稀土的正确应用有重大的意义。这一成果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近年来,王夔教授的研究扩展到生物无机化学的诸多新领域,包括: (1)神经退行性病变中金属离子的作用及细胞中过多铁/铜离子的掩蔽和清除。(2)金属离子—活性氧/信号系统—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生命过程的干预和调节机理。(3)含矿物中药的药效和药颗(纳米)尺度效应的关系。(3)无机药物的ADME药物动力学问题。(4)病理性生物脱矿/矿化的机制及在疾病发展中的作用。(5)硬组织化学和口腔保健用品研究。这些都是生物无机化学的前沿问题。
在进行细胞生物无机化学研究的同时,以基础研究为起点,王夔教授提出了“预防药学”的新概念。预防药学研究和开发预防疾病发生发展的药物,它包括两个目标:研究开发针对疾病病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以及关节环节中的生物分子,筛选和设计干预或调整的药物;同时,以相关生物分子为生物标志物,研究开发针对该病理过程的预警预报实验方法。
目前王夔教授领导建设中的预防医学中心以肿瘤、心血管病、脑神经退行性病变、骨质疏松等慢性病理过程为目标,从可食动植物和中药中寻找有预防活性的成分,开发预防药物和建立相应疾病的预警预报方法。同时,进行了复方中药化学药理学的研究,提出了基于机理和药物效应学及药物动力学特性的整体药物探索系统(IDES)的思想。
学科介绍
化学生物学研究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基础。疾病的发生发展是致病因子对生命过程的干扰和破坏;药物的防治是对病理过程的干预。本学科将针对上述两个方面,从分子层次、细胞层次和整体动物层次研究病理、药理、毒理过程的化学生物学基础,并在这个基础上研究结构、化学生物学性质和药理/毒理/代谢行为的关系。多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医学和药学方面的优势,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紧密合作,联系病理和药理过程在分子层次、细胞层次、和整体动物层次研究外源性物质生物效应的化学基础,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命现象、生命过程的化学基础以及干预和调控疾病发生发展的途径和机理,为新药研究奠定基础。
目前,本系化学生物学学科形成几大研究方向:
一、 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和细胞相互作用的化学基础
二、 小分子的设计、合成以及对细胞等生命过程的调节/干预作用
三、 药物分析
其中,细胞生物无机化学和无机药物主要研究无机化合物(主要是金属离子配合物)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化学机制,解析传统含矿物中药的药理机制,探讨基于疾病发生和发展机理的无机药物的设计,发现预防和治疗性无机药物以及开发医用无机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