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简历
王杉教授1983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系,199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95年~1998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外科从事外科肿瘤及创伤相关研究。
王杉教授长期专注于外科临床实践与行业管理、临床医学教育(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医学临床科研与基础研究、现代医院建设与管理、健康管理以及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促进与发展等多个专业领域,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作为有26年教龄的教师,长期工作在临床医学教学第一线,用实干和奉献推进了临床医学教育的改革,先后获得包括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05年)在内的各级教学成果6项,是“2007年教育部特色专业示范点”和“2008年教育部创新团队”的第一负责人,主讲的《外科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近10年来先后承担和参与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医学临床教学示范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23项,发表论文130余篇,主持、参与编撰或译著7册;兼任国家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外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医药院校计算机与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生物医学一部学部委员,北京医学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北京医师协会外科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王杉教授是北京市政协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西城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二、名师心得
身处一个属于生命科学的新世纪、面对13亿中国人对健康的迫切需求,作为一名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师,肩上所担负的不仅仅是对医学科学孜孜不倦的追求,更有培养医药卫生合格人才的千斤重担。从医26载的历程中从未忘却过身为一名教师的光荣职责,或有点滴心得:
医学科学具有知识含量大、更新速度快的特点,教师只有坚持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准和业务水平,才能够得心应手地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注重知识教育、更要注重道德培养和素质教育,教师只有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才能以自身的道德风尚和人格魅力带领学生踏入神圣的医学殿堂。
医学不是对人体脏器系统的封闭式研究,而是从生物、心理、社会等诸多方面综合评价和管理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开放式探索,是一门科学性、艺术性和道德性并重的学科。只有紧密结合医学教育自身的特色,全面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积极促进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才可以培育出具有高尚道德、良好素质、完整人格、扎实基础和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
三、名师寄语
同学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你们怀着“为全人类解除疾痛”的理想,肩负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任,毅然选择了踏入医学院校的大门,你们选择的不仅仅是比同龄人更为繁重的课业任务和更长的学习时间,你们更是选择了责任、选择了付出、选择了牺牲。你们在这里踏着老一辈医务工作者前进的足迹,以身边的每一位师长为榜样,向着“爱心、奉献、求精、创新”的目标茁壮成长。希望你们把教师“以德育人,用精治学” 的优良传统和严谨作风一直保持下去,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绩,用实际行动证实了你们无愧于自己的选择、无愧于祖国人民的培养、无愧于“跨世纪医学生”的称号。
四、名师名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要培养一批批基础理论深厚、基本功扎实和基本技能娴熟的好医生,要做到这些首先要培养他们具有关爱人类健康与生命,并自觉为之奉献和奋斗的精神。老老实实做人,对金钱、名誉要淡之,在科学上来不得半点虚假,要认真、求实。
五、名师先进事迹——潜心医学教育 用实干赢得荣誉
王杉教授1983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系,199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95年~1998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外科从事外科肿瘤及创伤相关研究。
王杉教授长期专注于外科临床实践与行业管理、临床医学教育(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医学临床科研与基础研究、现代医院建设与管理、健康管理以及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促进与发展等多个专业领域,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作为有26年教龄的教师,长期工作在临床医学教学第一线,用实干和奉献推进了临床医学教育的改革,先后获得包括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05年)在内的各级教学成果6项,是“2007年教育部特色专业示范点”和“2008年教育部创新团队”的第一负责人,主讲的《外科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近10年来先后承担和参与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医学临床教学示范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23项,发表论文130余篇,主持、参与编撰或译著7册;兼任国家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外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医药院校计算机与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生物医学一部学部委员,北京医学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北京医师协会外科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1.孜孜以求,构建临床医学教育系统工程
王杉教授始终以推动医学教育发展、培养高级医学人才为己任,在临床一线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中,治学严谨、为人师表,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入研究国内外医学教育标准,高度浓缩国内外医学教育发展史的精华,提出了“以创新为基点、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质量为主线、以综合素质提高为目标,培养一流的医学人才”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医学教育教学发展战略;科学、全面地设计了独具特色的临床教学体系(临床专业课程体系、临床选修课程体系、临床技能训练与认证体系、临床助学助教自主学习体系、临床职业精神与素质教育体系、临床医学社会工作与志愿者服务体系),为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具有持续发展潜能的长学制医学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潜心临床医学教育 全力培养一流人才
(1)教学相长,辛勤耕耘在一线课堂
王杉教授始终坚持工作在临床教学的第一线,承担北京大学医学部五年制医学本科生(二年级)、临床学院八年制医学生(四、五年级)和研究生大量授课任务,讲授《医学导论》、《外科绪论》、《外科肿瘤概论》、《消化道肿瘤》、《胃癌》、《结直肠癌》等课程,还讲授承《临床医学生具备的基本素质》、《职业生涯设计》及《医学生科研思维的培养》等素质教育课程,并坚持主持和参与外科学临床教学查房等各种教学活动。
(2)创新理念,培养国际型医学人才
王杉教授积极推行以问题为中心自主学习医学教育理念,授课语言精炼、生动,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最大限度的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积极性,突出了培养临床思维分析能力和临床实践技能的特色,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临床技能训练体系。在王杉教授组织推动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普通外科于2009年通过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与香港外科学院的联合考察认证,表明我院外科教学和培训工作得到国际权威机构认可,标志着我国临床医学教育和外科医师执业培训工作迈出与国际接轨的关键步伐。
根据《全球医学教育基本要求》的要点,王杉教授组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中国医师协会、美国Mayo医院共同探索和实践医学生职业精神塑造新模式,建立了“中国医师协会临床医师职业精神研究中心”,身体力行的带动和引导医学生担任志愿者,践行社会责任、实行社会互助、着力塑造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
(3)励精图治,探索教学方法的新突破
王杉教授潜心研究教育教学规律,锐意改革、因材施教,在临床教学实践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普遍的应用于医学临床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亲自设计和制作图像、视频、动画和演示教具等教育资源。在授课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强化理论知识的传授,授课风格独特,英语表达流畅标准,授课方式与教育技术的运用多样灵活,着力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等内在规律、提高医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王杉教授努力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医学临床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发了基于网络环境的医学临床助学助教系统、临床医学考试系统以及医学临床教学素材采集子系统等,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结合临床实践自主建构知识,激发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推动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此项研究目前正在国家级教学成果评审中。
(4)厚积薄发,科学系统开展教学研究
王杉教授对北京大学长学制医学生临床阶段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素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以教学质量为核心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实践,包括《教学质量网络实时监控评估系统》《临床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教学质量网络评估的研究与实践》《中专起点护理高职教育“临床护理学”网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医学教育网络管理系统》《临床七年制学生临床阶段选修课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实施》《社区卫生实践对提高长学制医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长学制医学生临床阶段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初探》等多项医学教学改革课题。发表教改论文19篇。经多年系统努力,王杉教授赢得了一系列成果与奖励:
1994年:获北京医科大学优秀教师
1998年:获北京医科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称号
2002年:“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质量实时评估监测系统”通过科技成果鉴定(教育部,第一完成人)
2004年:获北京市优秀德育教师
2004年:“胃肠道恶性肿瘤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异常的作用机制”通过科技成果鉴定(教育部,第一完成人)
2005年:“《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质量实时监控系统》在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研究与实践” (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6年:获北京市优秀德育工作者称号
2006年:《外科学》获国家级精品课程(主讲人)
2007年:获北京大学优秀教师
2007年:获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
2007年:教育部特色专业示范点(第一负责人)
2008年:教育部创新团队(第一负责人)
2008年:“基于网络环境的临床医学自主学习体系及其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应用”通过科技成果鉴定(教育部,第一完成人)
2009年:“基于网络环境的临床医学自主学习体系及其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第一完成人)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
(5)博采众长,推进现代化教材建设
王杉教授广泛借鉴国内外、校内外教材建设的经验,推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自编和出版了大量具有鲜明特色的医学临床教材。主编《外科手术精要与并发症系列丛书》(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2005),参编《专科医师培训国家级规范化教材》(2006)、《外科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8)和《卫生专业技术高级资格考试指导用书——普通外科分册》。先后主译《结肠和直肠外科学》、《直肠癌》、《痔的外科治疗》和《临床证据》,将这些高水平教材和教学辅导书籍引入到我国临床医学教育领域。
(6)积厚流广,教学质量持续改进
王杉教授始终把教学质量作为教学工作的生命线,大力推进医学教育质量评估方面的创新性改革,依托“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医学临床教学示范工程)的支撑研发出《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质量实时监控系统》在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41所高等院校、逾30余万名学生和专家的使用,应用效果良好。
王杉教授在授课过程中以教学质量持续性改进为根本理念,不断改进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内容的课堂掌握率达93%。近十年来,承担的各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均为优秀。广大学生普遍反映王杉教授的授课态度严谨、教学意识强,充分运用了现代教育手段,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教学质量高,语言精练、生动幽默。
3.独具匠心 建立年轻化高水平教师创新团队
王杉教授高度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与人才梯队的建设,以身作则、带动青年教师树立强烈的临床教学意识,无私传授自己的优秀教学方法和心得,领身边的年青医师积极投身教学工作。他所倡导的每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双语教学基本功比赛,至今已有300余人参加,使一批高学历、年轻化的教师脱颖而出,其中20余人获得北京市、北京大学以及医学部的各级奖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普通外科已形成一支具有较高专业实力和强烈教学意识的骨干教师队伍(高级职称66%、研究生学历71%、45岁以下65%)。2007年王杉教授团队获教育部创新团队的光荣称号。
王杉教授先后指导了近30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为我国普通外科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其中不少医师都已成为各医院的学术骨干或学科带头人。
4.博大精深 不断提高科学研究与学术水平
(1) 学术地位
王杉教授在胃肠外科临床和基础研究(胃癌、结直肠癌、创伤)、医学教育现代技术应用(质量监控、考试考核、素材库建设等)、健康管理学、现代医院建设和管理与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等领域享有国内外较高声誉。任国家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外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医药院校计算机与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委,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生物医学一部学部委员、中华外科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胃肠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健康管理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王杉教授倡导和积极筹备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外科医师行业协会组织(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并首先提出和组织建立了中国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制度和专科医师培训基地遴选与管理制度,主持起草了我国首部《中国专科医师(普通外科)培训细则》和《中国专科医师(外科)培训细则》,为健全我国外科医师行业管理机制、规范我国外科医师执业行为,培养优秀外科专科医师队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科研能力
王杉教授长期从事普通外科疾病的筛查、诊断、治疗、随访和临床研究工作,具有高超的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水平及扎实的手术功底,尤其擅长胃肠道肿瘤的诊断及治疗。在国内较早研究和探索了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癌基因/抑癌基因、细胞增殖凋亡调控因子、表观遗传学等方面的改变及其分子机制;特别是在转录信号传导子和激动子(STAT)通路、细胞核因子NFkB和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通路与胃肠道恶性肿瘤增殖、凋亡、恶性潜能、治疗反应的关系。并组织全国相关专业领域内的医疗学术机构和资深专家团队,主持了《胃癌诊断治疗国家标准》、《结直肠癌诊断和诊疗标准》的研制工作以及胃肠道间质瘤、消化道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和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的综合治疗等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3)学术成就
王杉教授先后主持完成或参与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科学研究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期刊论文10余篇,最高影响因子为11.673。主持、参与编撰或翻译专业著7册。担任《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大肠肛门疾病杂志》《腹部外科杂志》《消化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等学术期刊的副主编、编委。
5.与时俱进 积极推进国际医学教育交流
王杉教授积极促进国际医学教育交流,整合国内外资源开设了我院临床英语选修课,加强临床医学英语教学实践,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外语教学队伍,主编了临床专业外语手册,在医学生、住院医师以及进修医师中广泛使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十六年来,王杉院长以他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实现着他的人生诺言:默默奉献、孜孜以求、勇于开拓,锐意进取,以德为先。他的这种对待事业和工作的火一样的热情,照亮着自己,同时也感染着他人,发奋工作,勇往直前。
六、所属专业领域、学校文字介绍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作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两校合并进一步拓宽了北京大学的学科结构,为促进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及理科的结合,改革医学教育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支持下,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今天的北京大学已经成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窗口。
普通外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传统学科和全部外科学科的实践基础,其专业范围涉及外科学基本问题(感染、创伤、休克等)、甲状腺疾病、乳腺疾病、消化道系统外科疾病、外周血管疾病的基础研究、诊断、治疗和预防。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普通外科不断向更加深入的专业领域分化和拓展,逐渐形成肝胆胰、胃肠、肛肠、内分泌(含乳腺和甲状腺)、腹壁、血管外科等四级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