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7日下午在逸夫楼408,医学部教学发展中心讲座“从通识教育、通识学习到‘可爱的医生’”顺利进行。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元培学院副院长卢晓东教授与医学部师生就通识教育、通识学习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医学部副书记李文胜、教育处副处长蔡景一、教育教学督导组专家及各学院教师、研究生助教共12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通识教育是一个开放的概念,是以人为本的全面素质教育。教育界希望通过通识教育,传递科学与人文的精神,帮助学生领悟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养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习惯,培养学生完全的人格,从而对自我、自然和社会有更高境界的把握。卢教授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开始讲起,提出通识学习的概念,分析通识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障碍,围绕医学生如何通过通识学习成长为“可爱医生”与大家展开探讨。
首先,卢晓东教授认为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一个开放概念,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类似于太极的阴阳图,两者是相对而言的,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既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深度,又拓展知识的广度;通识教育的具体内涵需要突破其概念去感知,需要在实际行动和反思中持续创造和成熟。他认为严密与完美设计的通识教育的教育效果,可能会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差异,而大打折扣。
接下来,卢晓东老师通过冯唐、陈保亚、陈平、程和平、毛姆、郭沫若、鲁迅等大量丰富的案例,说明没有学生的通识学习,通识教育基本无效,而功利主义和专业主义的存在制约着通识学习的开展。如何克服通识学习中的障碍?教师的转变至关重要。首先,教师应克服专业主义,开放自己的心灵,促进学生知识建构在一个比较宽阔的视野上;其次,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的未来是难以预测的,不要替学生去规划发展路径;第三,教师要适当地挑战学生,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自我探索和持续学习的动力。同时教师要宽容和鼓励学生的通识学习,适度放开学生的专业束缚,并在专业教育中融入通识教育的因素;而学生应以更开放的心态去努力成长;人才或许就在这个途径中产生,教育就有可能会得到种豆得瓜的效果。
卢教授还认为,通识教育应给学生的通识学习提供选择的机会。通识教育重在育人而非制器,其本质中蕴含着重要的元素就是选择。没有选择,通识教育就没有价值。大学的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方便选择、促进选择,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课程、选择专业的机会。
最后,卢教授认为医学生要成长为“可爱的医生”,需要理解关怀病人、保持好奇心、警惕重复性工作可能导致的问题、结合兴趣背景、跳出自身的囹圄、拓宽视野、寻求持续的改进。医学教育中如何加强通识教育、引导医学生进行通识学习,关键在于思想的转变,更需要大学本部和医学部进一步加强沟通和交流,共同努力探索培养可爱医生的有效途径。
卢教授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讲解引起了在场师生的深入思考。在讨论交流环节,听众们纷纷举手与卢教授互动,交流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大家就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转换、如何解决功利主义和现有社会及家庭教育对通识学习的影响、中学和大学及医学生的通识教育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目前医学生培养模式存在对学生多样性、个性化需求的包容不足,供学生自由发展、个性成长的空间不够等问题,需要深入探索和改革,才能满足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医学部在通识教育和引导医学生进行通识学习的探索上任重而道远。
医学部教学发展中心
通识学习——医学部.pdf
主讲人介绍
卢晓东,男,北京大学三级研究员,博士。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留校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工作23年。1995年在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2005年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专业为教育经济与管理。个人研究领域为教育财政、高等教育管理、比较高等教育和院校研究,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发表学术论文与教育评论200余篇,出版专著一部。2001年、2005年、2010年三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受邀学术报告和演讲150余次。现任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兼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副院长。曾担任2004-2007年担任北京市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2002-2011年担任北京市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工作专家组成员,2010年担任教育部“质量工程”总结与论证专家组成员、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专家组成员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