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教学培训
教学研究
信息资源
咨询服务
下载中心
名师风采
报名平台
 
首页>> 新闻动态>>
 
【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培养质疑精神和思辨能力讲座顺利进行
发布日期:2015-05-29 浏览次数: 5 字号:[ ]

   

     

【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培养质疑精神和思辨能力讲座顺利进行

2015年5月26日下午,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清华大学申永胜教授受邀为医学部师生做题为“改革教学模式,培养质疑精神和思辨能力”专题讲座。医学部教育处副处长蔡景一、教育教学督导组成员、各学院及临床医院的教师以及研究生助教5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教学模式是大学教学文化的精髓,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申永胜教授通过对美国名校教学的考察,结合自己四十余载的教学体会,以切身体验、身体力行的教学实践研究成果,对我国高等院校如何改革教学模式,培养质疑精神和思辨能力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阐述了他个人的理解和观点。

申永胜教授首先介绍了自己在美国几所名校实地听课、座谈和参观考察的经历和体会。2010年申教授和他的教学团队经过一年的认真准备,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名校进行了考察,结合自己的专业深入三所大学,参加了6门课程的课堂学习,参观实验室,并与学生、教师、院长进行座谈,深入了解了美国大学的本科教学情况。经调查申教授发现,美国大学的课程设计也包括理论和实验两个部分,但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与国内高校有明显不同:理论课每周有2-3次,每次讲课时间为1-2学时,听课学生一般在30余人,教师每讲完一段内容后,会鼓励学生提问、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互动;课堂教学内容不系统、不全面,PPT的制作较为粗糙;实验课的内容并不是简单地印证理论课学习的知识,而是结合课程,在8周时间内,完成1-2个项目设计,在每周1-3学时的实验时间中,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并与助教讨论,最终自己动手逐步完成实验,真正“从做中学”。

申教授认为,美国高校本科教学模式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采用每周多次小班教学的模式,增加了教授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小班教学注重了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进而“熏”出好学生;第二,教师更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教学时不面面俱到,给学生留出自学的空间,并辅以必要的指导,促进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知识;第三,强调实践,“从做中学”。此外,他认为国外的教授把为本科生上课视为一种荣誉,教师们更关注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上。教授们和本科生的互动,学生们的活跃思维也给老师们带来新的灵感。

接着,申教授从2010年5月在南京举办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会议的内容,引用了他比较认同的部分国外大学校长们的看法和观点,如“中国的教学法是一种生搬硬套的模式,学生是很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学习注意力放在了对于知识要点的掌握上,而不去开发人的独立和评判性思维的能力”;“学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需要开发以及推荐各种各样的让学生彼此学习的工具,使得学生能够去建立新的技能,并且去继续一些和自己的学术不同的兴趣,鼓励学生成为主动的研究者和挑战者”;“中国的大学在经历了扩招和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后,应进入更加重视质量、追求卓越的时期”。申教授结合校长们的报告,分析了中国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他指出,目前国内高校教学过于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以传授知识为核心,学生只能作为倾听者和接受者,缺乏思维的训练,尚未形成良好的促进学习者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缺乏挑战学术权威的勇气。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中国高等教育该何去何从?申教授认为,中国高校需要尝试改变教学模式,实行启发式、参与式和研究型教学,强化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思辨能力。他认为,教师、学生和课程是大学的三要素,教学模式的改革,也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其次,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利用每一个教学环节,增加师生交流互动,鼓励学生交流提问,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第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复杂推理能力和写作及语言表达能力。具体到教学实践中,首先是增设小班研讨课,精心设计讨论题目,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团队合作,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鼓励不同思维的碰撞,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其次,开设研究型实验和项目训练,设置设计型、研究型、项目型的课题,让学生通过自学、查阅文献,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行配置实验仪器和实施,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对策,最后撰写研究报告和答辩;通过“在做中学”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进而激发创新能力;另外,申教授还希望通过多种渠道改革教学模式,例如在他的专业基础课程中,通过设置小论文撰写、质疑环节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查阅文献及文献综述能;为学生提供科技论文撰写规范,养成良好的论文写作习惯;用一个英文小故事作为撰写小论文的必读资料,提醒学生重视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问题。

在讨论交流环节,老师们就小班研讨课如何在中国高校推广、大课讲授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思辨创新能力以及如何提升教师自身素质等问题与申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教学模式的转变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程,需要教师转变教育理念,相应教学条件、运行管理和激励机制的建设,在日常教学中深入持续的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探索和总结,逐步推进对学生质疑精神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医学部教学发展中心/教育处 

 

附:主讲人简介

申永胜,清华大学教授, 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曾任清华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精仪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教育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996-2012),全国机械原理研究会理事长(2002-2011)。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作为第一获奖人,1997、2001、2009年三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2年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03年获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其主持的课程2004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其带领的团队2007年入选首届国家级教学团队。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医学部教学发展中心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8号 邮编:10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