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心概况
教学培训
教学研究
信息资源
咨询服务
下载中心
名师风采
报名平台
 
首页>> 新闻动态>>
 
【人文素养】动之以情,感知真我——《漫谈师生沟通》讲座顺利举行
发布日期:2018-04-23 浏览次数: 5 字号:[ ]

2018418日于逸夫楼309室,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孙伟博士做了“漫谈师生沟通”的专题报告,来自医学部各学院(部)、临床医院、教学医院的100余位老师、辅导员及研究生助教参加了本次活动。

人是一切关系的总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使人际关系融洽,进而营造幸福人生。提高师生沟通能力,本质是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有效的师生沟通,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只有建立稳定、信任的师生关系,老师才能顺利的传道、授业、解惑,进而实现教学相长。

首先,孙博士由浅入深地剖析人际沟通的五个层次——思维、情感、身体、潜意识以及真我。思维,是由既往的知识、经验灌输而成,该层面的沟通最典型的代表是“晓之以理”,是最低效的沟通方式。情感是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每个人都有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感受对方的情绪变化,产生情感共鸣、共振而进行的有效沟通,即称之为“动之以情”,是一种最高效的沟通方式。身体本身是心灵活动的一部分,情感上的问题都会在身体上体现;用心去体验可以感受对方身体表达的情感信息,即“感同身受”,是最真实的沟通。潜意识是平时不被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如果将人类的整个意识比喻成一座冰山的话,95%隐藏在冰山底下的意识就是属于潜意识;人的大部分行为均被潜意识支配,我们可以通过解梦、催眠、冥想等方式了解行动背后的潜意识、激发潜能。真我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孙博士认为真我是一个人的天性、本性、灵魂,如王阳明所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每个人出生时并没有善恶之分,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习了解并认识到什么是良知,当人做到知行合一时,就是实现了真我;真我层面的沟通是最高层次的沟通,很难实现。在日常人际沟通、师生交流中,要尽量放弃“晓之以理”,尽力做到“动之以情”,努力去“感同身受”,激发潜能,实现真我。

师生沟通时,如果遇到问题,切勿就事论事,要透过关系看问题的本质。人是一切关系的总和,每个人的问题都是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关系中产生,并呈现在现有的关系中;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发现形成问题的原因,理解接受问题的现状,不做过多干预,逐渐将负能量转化为正能量,让问题在关系中疗愈。

随后,孙博士从操作层面讲述了师生沟通的四大能力要素:技、术、法、道;即在与学生沟通时,要仔细观察、倾听,了解问题背后的情与欲,找到问题的根源,理解接受包容学生,保持博爱之心,遵循孝顺之法以及天地人合一之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孙博士建议老师们无论是面对学生还是其他人群,都能遵循良知的指引,则良好的人际关系油然而生。

最后,孙博士就心理学中“抱持”的概念、如何避免移情、如何激发自己的潜意识以及如何解决学生不爱学习等问题,与大家进行了讨论。

 

医学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育处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医学部教学发展中心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8号 邮编:100191